English

语文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

2000-04-12 来源:光明日报 王英敏 我有话说

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,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,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、智育和美育功能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,学生在学习、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,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渗透,让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,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,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。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,语文教学还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,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,为培养跨世纪的环保人才打下基础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?

“渗透法”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渠道

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,有不少是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课文,如《向沙漠进军》、《什么是生态系统》、《大自然警号长鸣》等。教师在教这些课文的过程中,应根据课文内容,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,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。首先,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,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。例如讲解《大自然警号长鸣》这篇课文时,可由大自然发出警号的原因——“野生动物锐减,生态环境遭受破坏”入手,然后着重分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人为原因——“我们国家有那么一批目无法纪、愚昧短视而又骄傲任性的人,根本不知环境保护为何物……,到处打鸟、猎兽、毁林、倒垃圾,天天在干破坏自然生态的勾当”。这些语句一方面指出这些人环保意识淡漠,思想落后;另一方面指出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。这样围绕着对课文内容的分析,就能够把环保意识渗透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去,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、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性。其次,在作文教学中也可渗透环保意识,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之后,发动学生写读后感及环保小论文;制作手抄,再引导学生分析、讨论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造成的恶果,对人类生产、生活的危害;谈个人的感想,使学生在积极探讨中,自觉接受环保意识。

结合语文学科特点,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

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,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,还注重课外活动,要求内外结合,“大小”课堂结合,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。因此,教师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、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,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,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,到受污染严重的河流、居民区做实地考察采访,写成调查报告,既使学生了解了环境知识,又提高了他们热爱大自然、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。

利用电教媒体,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
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电教媒体走进语文课堂,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,可利用幻灯、录像机和多媒体电脑等手段,向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球令人堪忧的环保现状,分析目前我国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展望二十一世纪环保工作的前景,强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,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,让学生认识到:应该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,爱护我们居住的家园。

“环境保护、教育为本”,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环境基础教育,科教兴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,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。因此,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,这是培养民族文化素质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,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,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